新闻动态

image.png

开云(中国)

总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滨湖路26号佩尔中心2栋9楼

电话:027-87269988

生产基地:湖北省潜江市总口管理区红东垸路9号

电话:0728-6203456

网址:www.papis-pizza.com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共工作的困境与突破

发布日期:2022-06-09 作者: 点击:

导  读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共工作的困境与突破》,分析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的困境、机遇和突围的策略。

制约因素

报告提出了制约我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由于建筑的核心业务是提供空间使用服务,进而创造经济价值,所以业主一般并不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当前建筑物业服务的收费模式也常导致运维方抵触建筑节能工作。

二,由于建筑业主和服务机构在节能项目中缺乏对节能工作系统性、可持续性的认识,市场上又缺乏具有明确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的、细化的节能量验证规范,导致已经开展的节能项目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干扰了公众和建筑业主对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和重要性的认知。

三,政府对大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致使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长期进展缓慢。

不过,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化、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变。

建议

报告对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提出了十条建议:

建议一:通过激发社会责任感来调动业主节能积极性

应改变以往着眼于经济刺激的财政补贴策略,转而大力表彰建筑业主及其所在的企业不断提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其担负起更多的环境责任,满足其对超越经济价值之上的贡献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追求,以此作为调动业主的积极性的主要方式。

建议二:精细梳理各类最佳实践,为建筑提供精准“导诊”服务

对以往各类示范项目中累积的设备更换指南、节能运行策略和节能改造方案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作通俗而简洁的信息或手册,公布在节能主管部门网站的显著位置并定期更新,方便业主查询公正、客观、前沿的信息,减少业主在节能问题上的认知偏差。

建议三:借力新技术和新趋势,消除运维环节对节能的制约

通过政策引导和编制适应新技术的标准规范,促进物联网在大型公建中的规模应用。加速物管公司的兼并,淘汰技术水平低下的中小型物管公司,推动物管行业的集中化、专业化、高效化。利用物业管理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化解建筑运维环节对节能工作的制约。

建议四:推动节能技术产品化、标准化,带动分系统能效有序提升

对大型公建中常见的用能设备和产品按照其所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系统集合,推动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和标准化,由关注单个产品的能效上升到考核分功能的子系统能效。形成如“高效新风机房”、“高效组合式空调机房”、“高效水泵机房”等的标准化子系统,为产品能效控制到全建筑能效控制搭建中间桥梁。

建议五:推广调适理念和相关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全系统、全过程”的既有建筑调适政策体系,把调适的理念贯穿到节能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开发既有建筑调适的相关技术导则;鼓励节能项目的全系统全过程承包责任制,确保节能的真正效果和可持续性。

建议六:加强节能量核证,细化指南的制定和推广实施

完善节能量核证体系,在已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加快编制细化的操作指南以及多种角度的案例指引,加快研究和制定节能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定。

建议七:构建分层级的能耗比对制度与节能认证体系

分层级制定建筑能耗比对评价的技术导则,开展建筑机电系统整体到各子系统的能耗比对,确保建筑机电系统整体、各子系统、各设备的能耗可比,并结合认证制度,全面推广机电系统能效的提升。

建议八:支持国产节能技术

加强与国际大牌设备以及发达国家机电系统形式的对比,使行业动态、技术发展等信息客观化、公正化、透明化,使相关行业乃至全社会认识到国产设备与系统服务方案的先进水平,破解“进口设备才先进”的陈旧认知。扶持国内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并固化具有我国特色的本土解决方案。

建议九:建立建筑节能闭环管理的行政管理权责

将住建部门的建筑节能管理职能延伸到建筑运行阶段,赋予其法律地位,解决运行阶段的监管缺失问题。加快建立以住建部门统一归口技术指导为主、行业组织配合及建筑业主自律为辅的既有建筑运营阶段节能管理体系。

来源 | 建筑2030

【免责声明】本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网址:/news/705.html

关键词:

最近浏览:

  • 联系电话
    400-074-6668
  • 在线留言
  • 手机网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jpg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