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
总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滨湖路26号佩尔中心2栋9楼
电话:027-87269988
生产基地:湖北省潜江市总口管理区红东垸路9号
电话:0728-6203456
网址:www.papis-pizza.com
开云(中国)
总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滨湖路26号佩尔中心2栋9楼
电话:027-87269988
生产基地:湖北省潜江市总口管理区红东垸路9号
电话:0728-6203456
网址:www.papis-pizza.com
导 读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批楼宇,现在已功能老化了,也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它们的命运只能是推倒重建吗?
旧楼新生
用节能改造改写推倒重建的命运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批楼宇,现在已功能老化了,也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它们的命运只能是推倒重建吗?
成都一栋楼采取节能改造方式,给出了另一种选择。
一栋旧楼,通过适宜适地的改造策略,由十一层变为十三层,建筑面积由以前的8143平方米猛增至15272平方米。通过综合加固、环境改善和能效提升等手段,扩容后的旧楼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要求,达到节能65%的建筑节能标准,在办公环境舒适度和楼宇管理智能化方面与新建一栋现代化办公大楼并无二致,完全可以称之为“华丽转身”。
这个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内建筑改造最高评价“绿色三星”认证,也是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三星”认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获奖名单中,该项目荣获二等奖。
为何选择就地改造而不是推倒重建?旧楼节能绿色改造有什么意义?
旧楼绿色低碳改造花了4600万元
比拆除重建省钱
这栋矗立在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始建于1985年9月,1989年正式投用,曾是该路段第一栋高层建筑。2014年初,四川省建科院组成20余人的团队,对场地大小和办公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科技楼进行旧楼改造方案设计。科技楼扩容翻新改造实际投入只有4600万元,远低于原址拆除再重建一栋同等规模大小的办公楼。改造项目绿色建筑改造部分增量投资为每平方米76.8元,设计寿命在已使用27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年。
地板、门板都是用的可再生资源,均是就地取材。在原有大楼拆卸后,经过加工制作成了绿色环保材料,耐水防腐,将来需要换的时候,木塑板还能100%回收再利用,由此使得改造工程大大减少了钢筋和水泥的使用数量。
众所周知,炼钢和水泥生产是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户。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我国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为11亿吨tce,其中钢铁和水泥的总和有7.3亿吨tce。而27.2亿吨的建材生产阶段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和水泥占到24.2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25.2%!如果我国的既有建筑改造能够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必将减少钢筋、水泥等产品的使用,从而为我国2030碳达峰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楼的改造,回答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一大批不符合当前节能环保要求的建筑能否改变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对新建建筑都有节能环保强制要求,上世纪修建的一大批老旧楼房,也可以像省建科院科技楼一样,整合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节能绿色改造,而且从环保账综合考量,就地改造可能比推倒重建划算得多,科技楼的改造,改变了旧楼一定要推倒重建的这种观念,其示范意义甚至大于新建一栋节能绿色建筑。
既有建筑,特别是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正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四川省不少大型公共建筑面临高能耗困境,公共建筑能耗值平均是居住建筑能耗的5—10倍,很多大型公共建筑每年电费高达上千万元,甚至部分商场和酒店存在电费消耗掉全部利润的情况。
最高评级
节能水平大幅提升
科技楼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措施:BIM技术、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外窗外遮阳技术等十余项。
改造方案设计之初,第一步就是“转模型”——将从前手绘在纸上的施工图“迁移”到互联网上,以此为基础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即将翻新的科技楼搭建起三维建筑模型。
通过将施工进度和三维建筑模型相结合,模拟不同建造时间所需的费用、人工、材料等,以减少变更返工,保证项目竣工后的BIM模型与现场建筑物完全一致。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是大楼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对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
以建筑外墙改造举例,旧楼南北两侧外立面为起伏不平的不规则波浪形,改造后,波浪形外立面的“缺口”全部“填满”,巧妙地设计为弧形,使其开口向北。
这一改造,除了外表美观和增加建筑内部面积,还极大改善了室外风环境,提高了建筑迎风背风面的压差均匀度,有利于新风排出室内余热,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空调能耗。
再比如,反光板也不是新产品,但通过巧妙的使用,便能有效引导室内天然采光,避免眩光,改善室内热环境。
改造后的科技楼全部使用中央空调,利用旧楼两侧楼梯间原有已废弃的小风道,采用体积小、单个重量不足一吨的模块式空调风冷热泵,将主机12个模块分散放置到顶层,将旧风道改造成新风井,这样冷热风从楼顶引进后就可以从新风井送进每一个房间。
大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面板每年能产生13000千度电,基本满足了大楼的照明需要。
一边可以自己发电,一边还节约电:办公区域全部使用了低功率LED照明灯,这种照明灯比传统的照明灯更亮,寿命是传统照明灯的两倍,却可以节能至少50%,柔和照明光线能够消除不适感,营造和谐的氛围。
除此之外,大楼的窗户玻璃全部更换为三层。三玻两腔中空玻璃不仅将一环路上的噪声降到最低,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相应空调用电就大幅减少。
一边增收,一边节支出,经过改造的大楼与同类建筑相比耗能降低了50%,每年可节约60万度电,可以满足200个普通家庭全年用电需求。绿色低碳建筑改造,不仅意味着更节能,还应当更智能,更舒适。
绿色,不仅仅体现节电上,还体现于节水、节地。
走进洗手间,大楼的卫生间也使用的是节水材质,比如红外线感应水龙头、脚踏式高效节水型蹲便器、红外线感应式小便器等。
大楼采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部分屋面、地面雨水处理后用于大厦绿化喷灌、道路浇洒等用水。
整个大楼的副楼屋顶还变成多个园林小品形成的花园。这样的“绿景”也加强了大楼的隔热、隔声效果,起到了吸附飘尘和产生氧气的作用。
节能降耗,更加绿色,只是这栋大楼的一大特征。任意走进一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都可以发现墙壁上圆形的空气监测器,可自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一旦超标便会通过带能量回收的新风系统进行循环更新。
头顶上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开启后便会散发出蓝色的光,可对紫外线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房间内还装上了自动传感器,如果人离开办公室忘记关灯,超过一定时间,便会自动切断房间照明。
高科技很重要,但绝非全部,对于传统建筑的低碳节能改造,技术不是全部,更多是理念、体制和管理,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也是大楼低碳绿色运行的关键。
一方面是加强能源管理。当前,大楼采用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可通过后端设置参数,人工智能对能源进行优化控制,比如自动调节水量大小、空调功率等,提升能效利用。
另一方面,便是加强行为管理。通过制定绿色管理制度,明晰各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责任,使管理制度化、落实到人。同时建立起节能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鼓励绿色创意,惩处不关灯、关门等行为,引导提升员工绿色节能活动与绿色行为意识,维护绿色办公环境。
更少能源消耗,带来更低的碳排放。据测算,这栋大楼,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70吨。当于四辆排气量2.0升的汽车行驶2万公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如何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大背景下,这座大楼的新生同样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当前,建筑物的碳排放占据全社会碳排放的四分之一,大面积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异常重要。
把价格降下来,让信号明起来,让政策硬起来,让路子多起来,可以尝试探索相关利益分享机制。
旧楼的新生,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一大批不符合当前节能环保要求的建筑提供了方向。尤其是中央提出,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对建筑物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势在必行。
问题是,如何行得通,行得快?权威专家认为需要解决“三不”问题:即不重视、不划算、不愿意。
首先是不重视。当前社会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认知度还十分欠缺,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不强。许多人就算住进了低碳的房子里,对于碳排放及能源消耗仍然知之甚少,出现了问题,也不懂如何维权。
第二是不划算。高星级的低碳建筑,会增加一定成本,对于开发商来讲没有充足的动力做得更好,大多只满足于“及格”,老百姓自己也没积极性,因为虽然节能,但过程会增加成本。结果是“节能不省钱”。市民自然没有积极性。
第三是不愿意。目前对于低碳建筑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等,仍不够完善,这也导致了建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如何解决?
首先要在宣传引导上加大力度,在全社会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让公众更加直观明了地知道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以及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而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针对改造的资金问题,除了政府补贴,还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来推行,比如对大型公共建筑改造时,业主方可以用建筑能耗降低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付费,以此将业主方和改造实施方利益联结起来,这种形式在四川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但总体还是偏少。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现有政策进一步整合、创新,并结合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发展路径及规律,阶段性地、适时地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政策研究。甚至,可以对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低碳建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刺激绿色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 | 预制建筑网